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专题 文章 用户中心
242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自愈力 > 3.忌妒是一种软弱的傲慢,使他人和自己两败俱伤

自愈力 3.忌妒是一种软弱的傲慢,使他人和自己两败俱伤

作者:孙郡锴 分类: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:2023-05-22 06:12:12 来源:大海中文网

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,对于一个忌妒的人,也会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——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场是非。如同钢铁被铁锈腐蚀一样,妒忌者会被自己的激情消耗掉。

忌妒像一把看不见的钢刀,瞬间刺瞎人的心

人性中的忌妒,就像一把看不见的钢刀,不仅会刺瞎人的眼睛,还会刺瞎人的心,如果让人类的这种情感恶性循环下去,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将成为忌妒的陪葬品。这种由褊狭、自私而萌生的忌妒显然是消极的。

王微与李楠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,同在一个宿舍生活。入学不久,两个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。王微活泼开朗,李楠性格内向,沉默寡言。李楠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,而王微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,心里很不是滋味,她认为王微处处抢自己的风头,心中暗暗恨着王微。大四那年,王微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,并获得了一等奖,李楠听到这一消息以后心中特别难受,便趁着王微不在宿舍时将她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,扔在床上。王微回来以后,看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如何与李楠相处,更想不通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。

王微与李楠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,这样的变化实在令人惋惜,而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只有两个字——忌妒。

客观地说,毫无忌妒心的人是没有的,忌妒是人的本性,在合理范围内可被视为正常反应。但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妒忌,就可能导致行动不顾后果,做事缺乏考虑。所以莎士比亚一再提醒人们:“您要留心忌妒啊,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!”的确是这样,现实生活中,忌妒作为一种病态心理危害极大。忌妒者往往会不择手段地采取种种办法,打击其忌妒对象,既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,又影响他人。

在现今社会,最具代表性的忌妒心理就是仇富现象。据说中关村某男士经过数年的打拼才积累了一点资产,买了一辆别克轿车代步,可停在公司楼下没几天,就被人划上了几道疤痕,这位男士无奈地说:“如果我买的是夏利或者奥拓,它的命运肯定要好一些。”

忌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**,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。人被这种**纠缠了,又如何摆正心态去经营自己的人生?对于别人的成功,应该以一种认同的、竞争的心态去对待,思考一下他们的成功历程,在心里问问自己:都是人,为什么他们能做到,而“我”做不到呢?找出自己的欠缺,弥补自己、充实自己,争取早日进入他们的行列。

忌妒心理通常来自生活中某一方面的“缺乏”。你心里泛酸,不是滋味,是因为你想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得到了,你因此失落,甚至认为是别人抢走了原本属于你的关注、荣誉、利益、机遇,等等。这种感觉会扰乱你的生活,会让你被忌妒情绪所左右,并不断强化和持久化这种情绪。

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安慰式的洒脱来消除它的影响。在心里告诉自己:总会有新的机遇、新的朋友、新的美好在等待“我”,只要“我”愿意把握!这种自我安慰能够减少你的压力。

做人洒脱一点,活得就会更自由一点、更放松一点,当你发现自己被忌妒找上时,记得把心态从“缺乏”转移到“丰富”上,你就能够淡定了。

忌妒别人,其实是潜意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

一切忌妒的火,都是从燃烧自己开始。忌妒者内心充满痛苦、焦虑、不安与怨恨,这些情绪久久郁积于内心,就会影响身心健康。所以,“忌”实为“疾”也。

其实,忌妒就是自寻烦恼,拿他人的成就来折磨自己,不能战胜对方,自己又不服输;不能超越对方,自己又不服气,于是就开始忌妒。忌妒说到底就是对自身的轻蔑。它清楚地告诉别人,自己是一个弱者,自己不如别人;忌妒又是为自己设下的羁绊,它会使自己深陷一种深深的痛苦之中,甚至落得个可悲、可怜甚至可笑的下场。

东汉末年,官渡一役令曹操声威大震,日益强盛起来。他先灭河北袁绍,又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灭掉几个大小诸侯,将刘备赶得几乎无处依身,最后又盯上了虎踞江东的孙权。曹操势大,诸葛亮遂提出联孙抗曹之论,刘备然之。于是,诸葛亮只身入东吴,舌战群雄、智激孙权,终于孙刘结盟。

诸葛亮在吴期间,东吴都督周瑜忌诸葛亮之才,一心剪除以绝后患,但均被诸葛亮洞察先机一一化解,由此周瑜的妒意愈深。

赤壁一战,凭诸葛亮、周瑜之智,得庞统、徐庶相助,火烧连环船,杀得曹军尸横遍野、血染江河,若不得关羽华容道义释,曹军几近无一生还。得意之余,周瑜欲乘胜而进,吞并曹操在荆州的地盘,谁知却被诸葛亮捷足先登。周瑜不甘,意欲强攻,又被赵云打败,自己还中了一箭。

此后,东吴几次追要荆州均无功而返,周瑜不禁心生一计,与孙权密谋假嫁妹,骗刘备入东吴,再图之。可惜,此计又未能逃过诸葛亮的眼睛,他授予赵云三个锦囊,最终使得周瑜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

终于,周瑜按捺不住,欲“借道伐虢”,一举灭掉刘备,却被深谙兵法的诸葛亮挡回,并书信一封讥讽周瑜。周瑜原本气量狭小,三气之下终于长叹一声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,追随孙策而去。

历史学家提出,诸葛亮与周瑜平生并无交集,这是罗贯中先生为神化诸葛亮而杜撰的情节。史实如何我们且不去管它,然周瑜的一句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却一直受到君子们的诟病,其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。面对才高于己的人,他不去谦虚讨教,以求他日赶超诸葛亮,反而去忌妒、去陷害,最终负了孙策昔日之托,大业未成便撒手人寰。 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/共2页
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换源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→ 错误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