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专题 文章 用户中心
242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遮天武神 > 第二百三十二章 芦芽山矿藏

遮天武神 第二百三十二章 芦芽山矿藏

作者:萧叶寒 分类: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:2023-03-02 08:46:05 来源:大海中文网

章节正在手打中..

推荐章节阅读:

南京。

太子宫。

太子朱高炽挪动了一下肥胖臃肿的身躯,望着恭恭敬敬坐在下首的户部尚书蹇义,心里对于他的忽然造访略略感到有些意外。

蹇义作为父皇朱棣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,他的地位在朝堂之中举足轻重,因而朱高炽对于他还是十分了解的。

自从父皇登基称帝以来,对他一直便是委以重任,青睐有加,除了他的能力的确超群之外,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这个人,实在是太聪明了。

他为人圆滑,在风云变幻,波涛诡谲的朝堂之上,长袖善舞,八面玲珑,与方方面面的势力都应付得游刃有余,面面俱到,甚至于连出了名骄横跋扈的汉王朱高煦,也不想轻易得罪于他。

这样的头脑和手腕,不仅令得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十分稳固,而且也为他赢得了“老狐狸”这样一个并不太好听的称谓。

不过太子朱高炽并不怎么在意,即便这个蹇义再是如何的狡猾,他也从来未曾对其有过丝毫轻视之心,因为他的心里清楚,在当初他与汉王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之中,正是这个为首的蹇义,以及他身后所代表的一众文官们,在坚定的力挺他朱高炽成为太子。

然而,汉王朱高煦虽然在太子之争中落败,却并不甘心,仗着父皇对他的恩宠,仗着当初靖难之役中立下的赫赫战功,仗着他在军中的声势,更是频频作妖,甚至于在父皇赐予封邑之后,竟然长居南京城中,拒不就藩,耍起了无赖。

可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,父皇对于朱高煦的这样各种无赖行径,竟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方式,甚至于还为汉王在南京城中修建宫殿,还应其所请把自己身边的天策卫赐予了汉王作为他的卫队。

这样的殊荣待遇,即便是皇子,也是从来闻所未闻,于是朝野之中流言蜚语满天飞,甚至有一种说法是,当初在靖难之役中,朱棣在被建文大军团团围困之际,幸得朱高煦领军赶到相救。

当时朱棣曾经抚其背,鼓励他奋勇冲杀,并以今后太子之位相许。朱高煦得此鼓舞,英勇非常,浴血冲杀之下,果然救得朱棣脱离了险境。

可是如今,同为嫡子,因为长幼之序,成为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,这让朱高煦感到非常的不满,而父皇如今食言而肥,对他也是心中有愧,因而才会对于他的种种行径听之任之,并不加以惩戒。

说实话,对于这种说法,朱高炽其实从心底是有一些相信的。

对于父皇,对他的这个弟弟,他一直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
战场之上,生死存亡皆在瞬息之间,依照父皇的性格,完全有可能真的说出这样的许诺来,这一点也不奇怪。

然而到了最后,因为一众文官们的支持,成为了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,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,这件事情别说他汉王朱高煦,就是无论放在谁的身上也是很难以接受的。

于是这几年来,汉王朱高煦和他那些爪牙们,对于当初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的那些文官们更是屡屡兴风作浪,尤其是为首的内阁首辅解缙和黄淮之流。

先是几年前忽然引发了京城之乱,虽然最后被平息了,却导致太子东宫的所有官员全体被罢免下狱,连伸手皇上信赖的解缙也因为受到了牵连而被外放,离开了京城。

而一年多之前解缙被外放不久,忽然被捕下狱,如今还关在诏狱之中,就是活生生的明证。

汉王朱高煦成为太子之心不死,这朝堂上的腥风血雨就一刻也不会停歇。

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风雨之中,蹇义的地位却依然屹立不倒,连汉王朱高煦和其手下所笼络的那帮子奸险小人,也丝毫不敢打他的主意,这不能不说蹇义的政治头脑的确是非常的厉害。

首先,他虽然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,并且一直暗中助力其保住太子之位,明面上却从来也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言论,一副事不关己,置身事外的样子。

在私底下,他与太子之间的交往更是几乎没有,连这太子宫若不是奉了皇命,他也是从来也不踏足,泾渭分明,这让别人想要借机攻击他,也找不到丝毫的借口。

然而今天,蹇义竟然登门拜访来了,而且他并非是奉了皇命而来的。

这令得太子朱高炽难免感到非常的意外。

原本他想,蹇义的来意或许是为了营救还关在诏狱之中的解缙,而来与自己商议的。

毕竟,蹇义与解缙之间的私交一向不错,入籍老友蒙难,他想着要出一份力也是人之常情。

可是蹇义坐下来开口的第一句话,就令得太子朱高炽更加的意外了。

他想要求见的人其实并不是自己,而是另外的一个人,姚广孝!

太子少师,资善大夫,道衍和尚姚广孝。

提起这个人来,就如同提起了太子朱高炽心头的一片阴影。

如果说蹇义是当今朝堂之上的“老狐狸”的话,那么姚广孝就已经成了精了,而且,近乎妖。

传闻姚广孝生于一个医学世家,家中世代为医,颇有些名气,然而,他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继承家中的衣钵。

在前元至正八年的时候,从小接受儒学教育,饱读诗书的他年方十四岁,却忽然对于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,竟然在苏州妙智庵剃度,出家为僧,法号道衍。

后来却又对道家有了兴趣,师从于当时有名的道士子阳子常应真,学习各种阴阳术数。

因而姚广孝精通三教,与当时有名的儒释道三家学术领袖人物,如同王宾、高启、杨孟载之流,都是非常好的朋友。

洪武八年,年已四十岁的姚广孝应召来到京师,参加礼部按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授意所设立的,针对精通儒学的僧人的选拔。然而最终,姚广孝却没能被选为僧官,这大约对于自视极高的他而言,是一个很大的打击。

七年之后,马皇后病逝,太祖朱元璋召天下有名望的僧人前来与诸王一起在灵堂上诵经祈福。姚广孝借着这个机会结识并且相中了当时的燕王朱棣,他们相谈甚欢,甚至于姚广孝说出了那句著名的“臣奉白帽著王”。

(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,朱棣当时为燕王,王字上面加一个白字便是皇帝的皇,这显示了姚广孝神通广大,当时便看好朱棣将来会登基称帝。

不过这一说法多见于野史,而且当时诸王之中,朱棣的实力并非如此超群,姚广孝未卜先知未免太过不合情理,多半为后人所杜撰了。)

之后姚广孝便随同燕王朱棣前往藩地北平,成为了庆寿寺的住持,并且经常出入燕王府,成为了朱棣最主要

的谋士,朱棣对他也是非常看重,言听计从。

在他的建议下,朱棣整顿藩地,积蓄粮草兵马,实力一跃而成为诸王之中最为强大的。

洪武三十一年,太祖朱元璋驾崩,建文帝即位,听从齐泰、黄子澄等的建议,开始实行削藩之策。诸王之中周王、湘王、代王、齐王等接连获罪下狱,被废除了藩地。

形势日渐紧急,姚广孝急劝燕王朱棣准备起兵,朱棣还很犹豫,说道:“民心向彼,如之奈何?”

姚广孝斥道:“臣知天道,何论民心!”

由此令朱棣下定了起兵的决心。

次年六月,建文帝安插在燕王身边的人告发燕王谋反,建文帝密谋抓捕朱棣,铲除燕王一党,幸得当时负责北平城防的张信冒死密告,于是朱棣决定提前起兵,以“靖国难,清君侧”为名,发动了靖难之役。

临出兵之际,忽然狂风大作,将王府的檐瓦吹落,摔得粉碎。此为大不吉之兆,于是朱棣脸上变色,再度犹豫不决。

这时姚广孝奋而说道:“祥也。飞龙在天,从以风雨。瓦堕,将易黄也。”(王府的青瓦掉下来摔碎,这是预示着殿下即将要用皇帝才能用的黄瓦了。)

于是朱棣再无疑虑,留下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,亲自率领大军出击。

同年十月,燕军主力进取大宁,建文军主帅李景隆乘机领军十万偷袭北平。

燕军回援不及,眼看北平城危急。北平城上下齐心,拼死抵抗。姚广孝更是献策,令兵士往城墙上浇水,天寒地冻,滴水成冰,整个北平城池变得如同一座冰城一般。

李景隆的军队面对滑不留手的冰墙进攻受阻,围困多时却难以攻破城池。

此时燕王朱棣带领军队回援,姚广孝又在夜间下令用绳索将兵士吊下城去,与燕王援军里应外合,大破李景隆的十万大军。

之后几年间,燕王的北军与建文帝的南军之间一直互有胜负,毕竟是以一隅敌全国之力,虽然朱棣屡次击败南军主帅李景隆,但自身消耗也很严重,道后来强弩之末,围困济南城三个月却难以破城。

其后更是在东昌大败,主将张玉战死(即英国公张辅的父亲,张胖子的祖父),连朱棣自己也陷入重围,侥幸逃生。

此战之后,燕王军队士气低落,连朱棣自己也一度失去了信心,甚至想过与侄儿建文帝议和。

而姚广孝却坚定的主张燕王朱棣应该继续进攻,在他的极力劝谏下,朱棣重新鼓起勇气,再度出兵,大败南军主将盛庸,并且接连取得了淝水、灵璧之战的胜利。

这时姚广孝派人给朱棣送信,告诉他切记不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,而应该集中兵力,直取南京,南京守卫薄弱,势必成功。

朱棣采纳了姚广孝之策,连胜之后不去攻打城池,而是全军急速向着京师进发,终于在洪武三十五年(即建文四年,朱棣称帝之后宣布建文帝非法,废除其年号,仍然沿用洪武的年号),燕王大军渡过长江,进入南京。

建文帝**(一说失踪),靖难之役终于以朱棣的全面胜利而结束。

纵观这个靖难之役,姚广孝的影子一直贯穿始终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朱棣的胜利,更是他姚广孝的胜利。
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换源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 错误举报